无障碍阅读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宝鸡至坪坎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批复

索引号: ZDDBG220807 发文字号: 陕交函〔2016〕654号
发布机构: 公文时效: 有效
名称: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宝鸡至坪坎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批复
主题分类: 陕交函文件 发布日期: 2016-09-07

省交通集团:

你公司《关于上报宝鸡至坪坎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的请示》(陕交建字〔2016〕149号)及修改后的控制性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及预算均收悉。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陕西省宝鸡至坪坎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交公路函〔2016〕423号)批复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及概算,经审查,对K137+551.6~K168+217李家河及秦岭天台山特长隧道段控制性工程批复如下:

一、建设规模

本段路线起于宝鸡市渭滨区境内卧虎山隧道进口,至于凤县沙坝村沙坝1号大桥起点,路线全长30.699公里。

二、技术标准

同意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整体式32米、分离式16米。桥涵设计汽车荷载采用公路-Ⅰ级,设计洪水频率1/100(特大桥1/30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起点至神沙河大桥为0.20g、神沙河大桥至终点为0.15g,其余各项主要技术指标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执行。

三、路线

    本段路线起于卧虎山隧道进口(K137+551.6,设黄峪沟、大沟、小石沟隧道,跨李家河,设李家河、池朗沟、银洞峡、观音山隧道,跨神沙河后,设15.56公里特长隧道穿越秦岭,至于凤县沙坝村沙坝1号大桥起点(K168+217)。

路线设计基本贯彻了初步设计批复精神,原则同意在初步设计基础上优化后的路线布设和采用的平、纵面技术指标及平、纵配合设计。

四、路基、路面及排水

(一)路基横断面型式及组成

同意整体式路基横断面布置采用:中央分隔带为2.0米,左侧路缘带2×0.5米,行车道为2×3×3.75米,硬路肩2×2.5米(含右侧路缘带2×0.5米),土路肩2×0.75米。

分离式路基横断面布置采用:左侧土路肩0.75米,左侧硬路肩0.75米,行车道为3×3.75米,硬路肩2.5米(含右侧路缘带0.5米),土路肩0.75米。

原则同意路基中央分隔带采用凸起式,设置路缘石,其间培土,栽植防眩树木。

原则同意公路用地宽度采用路堤边沟外边缘以外1米,路堑坡口挡土埝外边缘或堑顶截水沟外边缘以外1米。

(二)一般路基

原则同意填方路基一般路段坡率为1:1.5,填方边坡高度大于10米路段,8米处设置2米宽变坡平台,上部坡率1:1.5,下部坡率1:1.75。

原则同意石质挖方边坡坡率根据岩石风化程度采用1:0.5~1:1坡率。

原则同意路基填料采用隧道弃渣、路基挖方填筑。

(三)特殊路基

原则同意K139+030~K139+120段(黄峪沟)、K141+490~K141+710段(大沟)、K142+235~K142+270段(小石沟)、K145+565~K145+648段(池朗沟)4处采用高填路基方案,并将路基外侧加宽填筑,用于应急抢险需要设置的港湾式停车带。

高填路基一级边坡坡率1:1.5,二级及以上边坡坡率1:1.75,黄峪沟、大沟、小石沟、池朗沟4处高填路基每8~12米处设置5~70米宽平台,路基填料采用隧道弃渣。

实施中应加强路基填料、压实质量监管,减少高填路基工后沉降,并加强高填路基稳定性和沉降监测。

(四)路基防护

原则同意路基防护工程按照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浆砌或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窗口式护面墙、锚杆框架梁、植草护坡、拱形骨架护坡(骨架内培土、植草绿化)、码砌片石等综合防护措施。

实施中应加强防护工程质量监管,做好防护工程之间及与相邻工程的衔接。

(五)路基、路面排水

原则同意路基排水采用边沟、盲沟、急流槽、纵向涵、截水沟、仰斜排水孔等相结合的综合排水方案;路面排水采用集中和散排两种方式,填方段路面采用路肩边缘拦水带集中排水,由急流槽排入路测路堤边沟方式,挖方段路面采用散排漫流至边沟方式。

实施中应做好各设施之间的相互衔接,确保排水系统通畅。

(六)取、弃土场

控制性工程弃土场选择利用坡面支沟或局部沟道闲置的荒地进行堆弃,设计考虑了相关排水、防护、植被恢复及复耕设计等因素,执行了初步设计批复,符合环评报告要求,原则同意其设计。
    实施中应加强弃土场施工监督管理,做好排水、防护、植被恢复及复耕等工程,防止发生水土流失。K140+500右侧马蹄沟内弃土场,应加强生态保护,按环评报告要求落实好相关工程措施,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七)路面

1.主线路面结构采用4厘米细粒式SBS改性沥青马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6厘米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中面层+10厘米粗粒式沥青碎石(ATB-30)下面层+38厘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8厘米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路面总厚度76厘米。

2.主线硬路肩路面结构上、中、下面层与行车道相同,取消底基层,采用上路床材料填筑。

3.桥梁路面结构采用4厘米细粒式SBS改性沥青马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6厘米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下面层。

4.隧道路面均采用复合式路面结构,即4厘米细粒式SBS改性沥青马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6厘米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下面层+24厘米水泥混凝土基层+20厘米水泥处置碎石排水底基层。路面总厚度54厘米。

五、桥梁、涵洞

本路段共设桥梁698.85米/5座(全幅,下同),占路线总长2.3%。其中,大桥529.85米/3座,中桥169米/2座,涵洞4道。桥梁、涵洞结构物总体设计合理,桥型选择、桥孔布设基本合理,执行了初步设计批复,原则同意其设计。

(一)原则同意李家河、无名沟、银洞峡和朱沟等大中桥上部结构采用跨径30米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采用柱式、重力式台,柱式墩,钻孔灌注桩基础。

原则同意神沙河大桥上部结构左幅采用45+80+45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右幅采用47+80+47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下部结构采用重力式台,柱式墩,钻孔灌注桩基础。原则同意神沙河大桥左右幅间采用桥梁相连,用于设置应急救援广场。

(三)原则同意涵洞采用箱涵、暗盖板涵型式,洞口采用八字墙型式。

(四)位于陡峭边坡上的桥梁,实施中应高度重视岸坡防护,根据岸坡陡缓程度、岩土结构及稳定情况以及施工期坡面破坏程度等因素,按照动态设计要求,合理采用防护、支挡措施,及时进行岸坡防护,确保岸坡稳定和桥梁运营安全。

    六、隧道

本路段共设置隧道29429.48米/10座(双洞,下同),占路线总长95.9%。其中,特长隧道19076.5米/2座,长隧道8524.73米/5座,中隧道1337米/2座,短隧道491.25米/1座。隧道总体设计合理,基本执行了初步设计批复。

(一)原则同意隧道建筑限界采用:净宽-14.0米(0.75米检修道+0.5米左侧侧向宽度+3×3.75米行车道+0.75米右侧侧向宽度+0.75米检修道),净空限界高度5.0米;衬砌断面内轮廓采用三心圆。

(二)原则同意紧急停车带隧道建筑限界采用:净宽-17.0米(0.75米检修道+0.5米左侧侧向宽度+3×3.75米行车道+3.75米紧急停车带+0.75米检修道),净空限界高度5.0米;衬砌断面内轮廓采用三心圆,紧急停车带长度为50米。

(三)原则同意车行横洞采用净宽4.5米,净高5.0米的直墙式断面,车行横洞与行车方向夹角为60°,其底面与主洞路面平齐。人行横洞采用净宽2.0米,净高2.5米的直墙式断面,人行横洞与行车方向夹角为90°,其底面与检修道盖板顶面平齐。

)原则同意本段隧道主洞、秦岭特长隧道1、3号斜井和2号竖井采用的支护方案。

1.主洞:洞口段超前支护采用注浆管棚,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钢拱支撑、喷射混凝土;Ⅴ级围岩超前支护采用注浆小导管,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钢拱支撑、喷射混凝土;Ⅳ级围岩超前支护采用注浆小导管或超前锚杆,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钢拱支撑、喷射混凝土;Ⅲ级级围岩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钢拱或格栅支撑、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厚度15~28厘米。

隧道二次衬砌洞口加强段、V级和Ⅳ级围岩二衬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厚度50~60厘米;Ⅲ级围岩二衬采用素混凝土,衬砌厚度45厘米。

原则同意隧道V级和Ⅳ级围岩仰拱采用钢筋混凝土,厚度50~60厘米,Ⅲ级围岩不设仰拱。

2.秦岭隧道1号、3号斜井:洞口段超前支护采用注浆管棚,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钢拱支撑、喷射混凝土;Ⅴ级围岩超前支护采用注浆小导管,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钢拱支撑、喷射混凝土;Ⅳ级围岩超前支护采用超前锚杆,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钢拱支撑、喷射混凝土;Ⅲ级级围岩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厚度12~26厘米。

隧道二次衬砌V级围岩二衬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厚度4550厘米;Ⅳ级和Ⅲ级围岩二衬采用素混凝土,衬砌厚度35~40厘米。

原则同意隧道V级围岩仰拱采用钢筋混凝土,厚度45~50厘米,Ⅳ级和Ⅲ级围岩不设仰拱。

3.秦岭隧道2号竖井:Ⅴ级围岩超前支护采用注浆小导管,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格栅支撑、喷射混凝土;Ⅳ级围岩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格栅支撑、喷射混凝土;Ⅲ级级围岩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厚度10~22厘米。

竖井二次衬砌V级围岩二衬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厚度50厘米;Ⅳ级和Ⅲ级围岩二衬采用素混凝土,衬砌厚度30~45厘米。

原则同意2号竖井采用正井法施工。

(五) 原则同意隧道防排水采用“防、排、截、堵”相结合的综合处治措施。施工中应严把防排水原材料质量关,严格施工工艺、工序,强化现场监督管理,应做到隧道内排水畅通、防水可靠、不渗不漏、基本干燥,确保隧道运营安全。

)原则同意大沟隧道、池朗沟1号隧道采用自然通风,其余隧道采用全射流风机纵向机械通风,其中秦岭特长隧道通风采用三井四区段方案,即1号斜井+2号竖井+3号斜井送排式分离纵向通风方案;隧道采用水消防系统和灭火器设施,观音山、秦岭特长隧道配置室内消火栓、固定式水成膜泡沫灭火装置、手提式灭火器、室外消火栓、消防水泵和消防高、低位水池等;隧道照明均采用LED灯具双侧对称布置方案,秦岭特长隧道左右洞设置特殊灯光段,缓解特长隧道视觉疲劳。

(七)为满足防灾救援需要,原则同意在秦岭特长隧道北口设置应急救援广场,秦岭特长隧道洞内设置4处回转车道,回转车道建筑限界采用净宽-8.0米,净空限界高度5.0米,与主洞90°正交,满足救援车辆左右洞双向转换调头。同时在K156+450、K163+930回转车道内设置2处摩托车救援站。

(八)为提高隧道建设水平,加快施工进度,原则同意在秦岭特长隧道3号斜井和第三区段主洞采用机械化配套施工。

(九)观音山秦岭特长隧道埋深大存在高地应力硬岩岩爆隐患,进一步准确查明级别和段落采取有针对性的施工支护措施以确保隧道施工及结构安全

(十)李家河、池朗沟、观音山、秦岭天台山等隧道洞口存在崩塌、落石,施工时应采用地表危石清理、注浆加固等措施进行处治,并加强崩塌、落石的监测,确保施工安全。

一)本路段隧址处地质复杂,特别是秦岭特长隧道穿越6条断裂,且在下穿嘉陵江断裂处,存在断裂涌突水风险,实施中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强化监控量测,重视变形观测,完善断层破碎带处涌突水处治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施工管理及工序控制,确保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

(十二)本路段隧道弃渣量大,应加强隧道洞渣的综合利用,对符合路基、路面使用要求的隧道弃渣应尽可能用作筑路材料。

(十三)原则同意隧道装饰按照简单实用的原则采用防水涂料装饰。

七、交叉工程

全段共设通道1处。原则同意采用1-6.0X4米钢筋混凝土箱式通道 

八、交通工程

(一)安全设施

原则同意标志、标线(含突起路标)、护栏、隔离设施、桥梁防抛网、视线诱导设施、防眩设施、里程牌、公路界桩、  百米牌等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方案。

(二)监控系统

同意采用集中监控方案,对互通式立交、桥梁、隧道、服务区等实施重点监控。隧道监控设隧道控制、信息采集发布、闭路电视、紧急电话、广播、火灾报警等子系统,其中秦岭隧道采用图像火灾探测、交通事件监测和视频监控三合一系统,其余隧道采用高清视频监控系统。

(三)通信系统

同意采用SDH光纤数字同步传输系统加综合业务接入网的组网方式。

九、环境保护及景观设计

(一)环境保护设计基本执行了环境评价报告批复精神,原则同意采用三级沉淀(沉淀-隔油-蓄水)工艺处理施工废水,通过设置路面(桥面)径流收集系统、遮雨遮雪棚、桥梁防抛网、SS级防撞护栏和加强警示、限速牌等工程措施,确保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

路线穿越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神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应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及自然保护区有关要求,通过划定施工界限,严格控制临时用地范围,加强施工废水处理等措施,确保风景名胜资源及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

)原则同意隧道洞口联络线及弃土场绿化设计方案。

请据此批复,尽快组织工程实施,切实落实“五化”要求,加强工程和设计变更管理,强化工程监理,确保工程质量,为早日建成通车打下基础。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

                                          20167月19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9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9021号 网站标识码:6100000013

地址:西安市唐延路6号 邮编:710075

建议您使用IE9以上版本或其它支持Html5的浏览器进行浏览

值班室电话:029-88869099 传真:029-88869011

关闭